11月16日,“多模态翻译研究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及英文国际期刊 Interpreting and Society 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全国10余省份5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者与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媒介转型与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并推动翻译研究在促进社会文化包容与语言权利公平等方面的内涵式拓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主任任文教授致开幕辞。她指出,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翻译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多模态翻译已从边缘成为热点,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内容与手段。因此,翻译能力正被重新定义,新时代译者不仅要掌握语言转换能力,还需具备技术应用与多模态内容整合的综合素养。翻译学科也正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努力连接时代与社会。任文教授勉励青年学者要保持好奇、勇于跨界,深耕研究、关注现实,将学术探索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新时代翻译事业的建构者,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注入新活力。开幕式由高级翻译学院学科发展中心主任赵田园副教授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齐涛云副教授以《多模态口译语料库开发与研究》为题,系统介绍多模态语料库的缘起与内涵。他指出,目前口译语料库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多模态语料库通过多媒体技术同步保留语音、图像与文本,能够还原讲者与译员的口头特征、视线交流等副语言信息,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分析素材。尽管存在一定技术局限,但多模态方法为口译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
浙江万里学院王洪林教授在《多模态翻译研究概览与实践应用》中,首先梳理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随后深入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场景,着重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多模态翻译的符号重构与意义再生机制,最后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展望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前沿。
中央财经大学胡健博士以《多模态视角下平面广告翻译实践的视觉语法路径探索》为题,从多模态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博物馆展示语、歌曲歌词、产品包装等丰富案例,他从模态载体媒介、原文功能及多模态搜索验证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模态语境对翻译实践的限制与启示,并结合视觉语法与经典图文关系,构建平面广告文案的图文模态翻译路径。该环节由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卢信朝副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刘宇波副教授共同主持。

在下午的影视翻译研讨专场,中国传媒大学薛淑伟博士以《多模态影视翻译的理论视野与策略》为题,系统阐述多模态影视翻译的概念定义、类型划分、核心过程及具体翻译策略,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李智妍研究员在《多模态影视翻译的技术工具与案例》中,详细演示多模态语料库从语料收集、清洗、对齐到分割与标注的全流程,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展示其在影视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成果。
口述影像研讨专场中,“心目影院”创办人郑晓洁女士以《视觉讲述理念与实践》为题,深入阐释“电影视觉讲述”的核心内涵,分享电影讲述在多个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并介绍其构建的全场景社会赋能体系,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该项目为视障群体融入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首位全盲硕士、持证社会工作师梁江波先生在《用耳朵“看”电影:光影之外的温暖与平等》分享中指出,即使失去视力,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声音、对白、音效与专业讲述在心中重建电影的光影世界。他强调,对盲人观众而言,走进影院不仅是一次文化参与,更是一种平等的融入和精神的照亮。优秀的电影讲述人能用精准生动的叙述弥补视觉缺失,让故事在视障观影者心目中自然浮现。
在《口述影像实践和研究微工作坊》中,闽江学院郑凌茜副教授首先梳理了口述影像的分类、发展脉络与脚本撰写要领。随后,她引领工作坊进入实践环节,以“空间构图”为范例,让参与者获得沉浸式体验;特邀视障人士的现场点评,更将活动引向高潮。最后,她基于实践生成的真实现场洞察,总结了口述影像未来的多维研究路径。影视翻译研讨专场与口译影述研讨专场分别由高级翻译学院徐秀玲博士、高级翻译学院李娟娟博士主持。

本次论坛特设三个博士生研讨分论坛,聚焦“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多模态语料库构建与研究”及“多模态翻译与国际传播”。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三峡大学、大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博士生围绕“多模态翻译研究与实践”相关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现场研讨气氛热烈。分论坛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海娜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卢信朝副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学生实习实践中心主任王苏阳副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张雨晴博士、张璐博士、韩智巍博士担任评议人与主持嘉宾。

本次论坛议题广泛、视角多元,充分展现了高级翻译学院、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与 Interpreting and Society 编辑部在多模态翻译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前瞻视野与学术引领力。面对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主办方积极构建跨学科学术平台,推动多模态翻译能力建设,不仅助力青年学者以创新方式赋能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拓展翻译在跨文化沟通中的桥梁作用,更通过高水平交流激发青年学者学术创新活力;论坛在聚焦学科前沿的同时,深入探讨语言平权与无障碍人士关怀等社会议题,也彰显了北外高翻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人文关怀与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