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不仅可以发挥专业所长,也能尝试多种类型、不同方向的工作,从中发掘自身兴趣。在过去三年中,我有幸获得了几段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包括在故宫博物院、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我切身体验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同工作环境,也逐渐意识到二者各有特点。相较而言,我对这两类路径都保持开放态度,但在求职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面对体制外岗位,我更看重岗位的发展潜力、城市环境等因素;而考虑体制内的岗位时,我则更加关注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以及我对相关领域的认可与兴趣。
因此,在秋招初期,我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职业方向,只是排除了一些自己明确不倾向的行业。我想借此机会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如果一开始还不太明确目标,不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尝试。真正的方向往往是在投递、面试、比较 offer 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对“理想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每个岗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核心关注点,懂得权衡与取舍。
对我而言,我希望未来能够将语言能力与某一具体行业深度结合,因此在秋招阶段我并未局限于翻译类岗位。最终,我顺利拿到银行、医疗设备外企等多个offer,这一过程中,过去的实习与实践经历也为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至于体制内的路径,我常自嘲是“非典型考公选手”。去年十月国考职位发布时,发现卫健委正好开放了语言类岗位。与几位前辈交流后,我感到这与我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志向高度契合,便在有兜底offer的基础上,结合此前简单学习行测的经验,全力投入备考。整个准备过程,我能够心无旁骛、沉浸式学习,心态也相对轻松坚定。
对于有志于参加国考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不要拘泥于传统路径或“热门岗位”,考公的方向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元,有时打开思路,也许就能找到那个真正将兴趣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岗位,备考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同时,也要及时调整心态,摒弃“想当然的悲观”,主动出击、积极迎战,或许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