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翻译学院
首页 > 院庆 > 历史传承 > 正文

翻译战线上的生力军 ——庆祝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训练部成立十周年

作者:时间:2019-10-17点击数:

翻译战线上的生力军
——
庆祝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训练部成立十周年

王若瑾

“桃李满天下”,这句赞美老师的话。值此庆祝联合国译训部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在这里度过十个春秋的老师用它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不知能否得到人们的理解,但愿大家只是宽容地一笑,不要责怪我“躇踌满志”。我同时把这句话赠送给所有在译训部教过书的老师,他们为译训部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愿我们在海内外的桃李读到此文时却在遥祝译训部生日快乐并取得更大成缋。是的,十年了,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批学员通过联合国录用考试时大家喜悦的心情,如今这批“老”学员已在联合国工作五年后归来,有的在外交部工作,有的已成了我的同事,他们所教的学生又成了他们的同事。近十年来,将近180名学员从训练部毕业。他们之中有的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工作,有的在联合国各地办事处如日 内瓦、维也纳、曼谷等地工作,也有的在国内工作。每当我读到他们讲述自己工作情況的来信,每当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他们为政府领导人做翻译的情景,每当我读到他们发表的著作或译作时,“后生可畏”的心倩油燃而生。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译训部在为联合国输送合格翻译人材的同时,这些年来还为中央各部培训了几十名能从事同声传译或国际会议文件翻译的人材,我们还为澳大利亚培养了三名髙层次的口译人材,今年我们为民航、卫生部、邮电部、气象局等单位招了六名定向代培生,新学期开学时还有一名加拿大学生来参加培训……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

历史使命

1972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参加的国际活动越来越多,要求有更多的合格的同声传译译员和会议文件翻译译员参加工作。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外国语学院接受联合国总部和中国政府的委托开办了联合国译员训练班培养为国际组织服务的笔译和同声传译译员。这意味着要开设同声传译和文件翻译这样新的专业,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由当时北京外语学院院长刘柯同志领导的、张戴梁老师负责的筹建小组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意识到这是历史赋于我们的使命,贵无旁贷。正是这种使命感激发了大家的才智和干劲,增长了信心。当然从无到有,无现成的模式可循,要开拓一个新的亊业谈何容易,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路是人走出来的。首先要定下基本方针,靠谁来培养?在哪里培养?历来的经验证明把年青人送到国外大学学习翻译技能并不是上策,翻译涉及到中外两种语言的转换,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拥译实践也证明一个经济学博士不一定能胜任经济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因为知识不能代替熟巧,因此同声传译训练离不开大量实践。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定下了就在北京办班,主要依靠中国教员的基本方针。这些年来,我们陆续聘请过一些外国专家,包括口笔译专家,他们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对我们的教学作出了贡献,但对“以我为主”这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始终没有动摇。

闻出路子

经过数年实践以后,我们对同声传译和文件翻译这样一些新专业的特点及其培训所应遵循的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拿同声传译为例,首先要把好招生关,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同传来说,能否物色好合格的人选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所挑选出来的人,必须要有很好的中英文基础,必须有熟练的实际运用外语和汉语的能力;他们必须思路淸楚,反应敏捷,口齿伶俐;他们还必须热爱翮译专业,在专业上有钻劲和梢益求精的精神。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课,如联合国知识和术语课,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课以及大量的实践课,实践课中包括第一年的辅助课如视译课(边读边译)、交替传译课和笔译课。通过这些辅助课,学员学会了断句技巧(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之一)分配注意力,加强了理解力和记忆能力,熟悉了有关联合国的题材和术语,为第二年的同声传译训练打下了基础。在正式的同传训练中我们注意贯彻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为主的原则、分散难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堂上堂下配合、精泛训练结合、老师评讲后自我分析的原则、以及定期测试和一定量实习的原则。上述原则的实施保证了同传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学生实践情况的训练路子。

新的挑战

开放和改革的深入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翻译人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髙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培养一些高级的翻译匠,我们必须为国家培养出既有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技能同时又能独立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人材,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从1985 年起,训练部着手准备增开翻译理论和实践课以及其它与翻译有关的理论课。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译训部有权授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学位。根据规定,学员在校期间获得足够的学分后,如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写出论文,通过答辩,即可取得硕士学位。译训部开始培养既有专业技巧又有专业理论的硕士生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这将是一个既出人材又出成果的新阶段。实施研究生培养方案,带动了科研工作,目前已有好几名学员写出了质董较高的论文,译训部的教师也分别在编写英译汉教材和同声传译论文集,今年年底可望完稿。

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总结成绩,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展望未来,大家有一个心愿,要把译训部发展成一所翻译学校。从去年起,译训部增设了法文组,培养中法、法中互译的口译译员,这是朝着翻译学校方向迈出的一大步。目前北京外语学院的俄语系正在为苏联培训中俄、俄中互译的同声传译译员,德语系开设了翻译研究生班,学院已决定要培养一批英法两种外语 都精通的学生……相信各种条件具备时,翻译学校定能开办起来,译训部今日的毕业生和明日翻译学校的学生将是我国翻译战线上的生力军,他们将为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的中国翻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中国翻译》,1988年第6期,42-44页。)


友情链接/LINK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