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2日上午,高级翻译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学院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以及全体硕博新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典礼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薇薇主持。

任文院长在致辞中向新生提问:“生成式AI呼啸而来,你们为何仍选择高翻?”她指出,真正的译者应避免做“埋头沙堆的鸵鸟”,而要做“能思考的芦苇”,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在不确定中锚定方向。她回顾了翻译的“三重悖论”,鼓励大家成为 “六边形战士”,培养语符转换、译后编辑与定稿、审美判断、批判思维、技术驾驭与跨文化沟通六大能力。她认为,无论对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来说,学术与实践都是“多和少”,而非“有和无”的问题。她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大家从“元无知”到“知无知”,再到“有智识”。她最后寄语: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未来成长的基石。

李长栓副院长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译者必须持续更新知识库与技能树,并推荐了经典读物作为大家的修炼指南。他指出,语言知识无涯,而真正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是未来无论走向何种领域都能随身携带的真正财富。

姚斌副院长则借三位毕业生故事反问:“AI让我们更忙还是更闲?”他总结当前症结:“不是AI太强,而是我们英语不够精、知识不够深。”唯有成为掌握复合技能、能够深度调研、具备跨文化洞察的“翻译+++”人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校友代表吴子牛从自己在德意志银行的工作经验出发,感叹高翻所培养的调查研究能力是职场中的“高光技能”。 他的建议务实而真挚: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多元发展、多参与项目、坚持锻炼。高翻赋予的,是能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能力。

李娟娟老师以“附近”为引,分享深刻洞见:真正的翻译,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去连接周围的世界。在技术狂飙的今天,我们更需下“笨功夫”。真正的强大,是允许附近的发生,允许自己作为主体去体验、去介入、去发声。翻译,是从附近出发,最终抵达语言,也抵达人心。

老生代表张凌云讲述了自己在北外高翻获得的“自由”。高翻能让你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去“接触社会—认识他者—探索自我”。翻译学习不是搬运文字,而是照见自己;愿大家在高翻成为自由的自己,也成为自由本身。

硕士新生代表闫思晗鼓励大家不必焦虑于他人的节奏,要坚定地活在自己的时区里。她提醒所有新生,不要忘记自己选择高翻的那份初心。

博士新生代表金钊呼吁译者应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努力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学们要勇敢承担起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时代责任,成为真正被需要的沟通者和和平的传递者。

王薇薇书记以“译以载道,砺思志远”的院训勉励新生,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胸怀家国、志存高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锚定人生航向;二是苦练内功、追求卓越,在精进专业本领中锤炼立身之本;三是坚守初心、立德修身,在树立理想信念中实现人生价值。她希望大家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寸光阴,秉承院训精神,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让世界听到大家的声音。
至此,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