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翻译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学生圆满完成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口译实习

作者:时间:2025-07-07点击数:

2025629-75日,依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联合国签署的合作协议,高级翻译学院2023级、2024级中英会议口译、翻译与国际传播方向的5名学生:范心茹、李佳盈、张景皓、陈正娴、周勤婧,在李娟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开展为期一周的同传口译实习。本次实习聚焦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68会议工业发展组织理事会,学生们实地观摩会议,参与同传哑箱练习,将平日所学技能在实践中锤炼,全方位感受国际组织语言服务的严谨与魅力。


实习期间,学生们走进联合国会议实地场景,亲身体验联合国口译工作的真实节奏。他们全程参与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68届会议和工业发展组织理事会的部分议程,并观摩中文箱译员的翻译实战,观察多边磋商中代表的字斟句酌和据理力争,体会语言多层意义在外交场合的重要性。

在午休期间,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中文口译科科长张炜老师、中文箱译员周育强老师与同学们开展座谈,倾力指导。


周育强老师结合外层空间事务的专业特性,详细解读联合国同传译员如何精准筛选关键信息、提炼复杂航天技术概念背后的逻辑核心,示范如何将专业术语与复杂句式迅速转化为清晰易懂的中文表达。他强调,高级口译需从单个词汇深挖知识体系,将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鼓励同学们培养自己在短时内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复合型知识结构应对联合国工作中变幻莫测的议题挑战。


张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从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两大方面强调译员能力培养。他指出,未来译员将更像语言空中交通管制员,需具备强大语言解构与重构能力。他以会议期间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Amina Mohammed的讲话为例,现场演示如何将复杂英文长句拆解为符合中文逻辑的短句组合,让技术信息流畅传递的同时兼具语言美感。他强调,语言修养是译员不可被AI替代的增值部分,在AI时代更需守住人类语言的温度与深度。


前联合国全职口译员、译训班第9期学员、香港中文大学江红老师也同期带队在维也纳办事处,并在会议期间为我院同学提供口译指导。

前辈们还分享了自己在我院译训班及北外的求学经历,以及在联合国工作的经验感悟,也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翻译练习、职业规划、技术发展、联合国选拔性考试、国际组织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为同学们今后的翻译学习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励。


口译司司长Marianna Matakova在实习结束后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交流,询问大家实习感想和所得,并对同学们的反馈进行指导。她强调了哑箱实习所提供的在场感对同传训练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科学运用AI工具,时刻保持批判性思考,并磨炼自己的母语水平。最后,Matakova司长为我院师生颁发了实习证书。

     

此外,在联合国外空委第68届会议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在维也纳举办“中国探月工程20年”成就展,首次在联合国展出嫦娥五号、六号任务中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中国月壤样品在维也纳联合国引起轰动,来宾在我展台前饶有兴致地观察月壤样品并合影留念。这也让师生备受鼓舞、深感振奋。从中国专家在联合国外空会议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太空版理念,到如今北斗系统为全球提供定位服务,中国航天外交一步步拓展的历程,让同学们认识到高端翻译工作肩负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重任。


本次实习为高翻学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学生们不仅积累了外层空间事务最新术语,更记录了联合国译员应对多语种接力传译的实战案例。通过此次实习,同学们在实践中磨砺专业技能,深化翻译理念,精准定位自身短板,为未来的努力锚定了方向。同时也扩展了国际视野,深入理解了联合国多边机制运作规则,汲取外层空间技术前沿知识。与前辈的深入交流,让同学们逐步锚定职业坐标,明确了自身的职业成长路径。


学院未来将深化与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的合作,引入更多联合国真实会议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兼具语言天赋、科技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新型高端翻译人才,为全球治理语言服务注入中国力量。


友情链接/LINK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