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笔译司司长Michelle Keating女士访谈实录
姚斌 访谈 梅畅 整理、翻译
2018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笔译司司长Michelle Keating女士访问北外高翻期间,姚斌副教授对Keating女士进行了简要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口译职业与伦理”、“口译学习方法”、“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及“翻译项目管理”等。
Keating女士现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笔译司司长,母语为英语,同时精通法语和西班牙语。她曾就职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任口译部门负责人。自2015年起,Keating女士就职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负责管理300多名笔译及其他工作人员,每年翻译量超过七千万词。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一、口译职业与伦理
姚斌:非常欢迎您来到北外高翻!今天我首先想要和您探讨的是口译伦理方面的问题。您是位资深口笔译员,我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见解。在您看来,口笔译员工作中最应遵循的原则,或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Michelle Keating:首先是保密原则,译员必须保证自己不会向无关人员泄露翻译内容,不能用自己在工作中获取的信息牟利。其次是中立原则,译员不能随意“站队”,而要秉持中立态度,尽最大努力完整、准确地进行翻译,并且确保自己不会无意识地在工作中带入偏见,因为有时我们的思维可能比较固化,但自己却发现不了。这两条原则是重中之重,不论你是在国际组织的译员,还是法庭译员,抑或医疗及社区译员。第三是专业能力,译员不能去接自己无法胜任的任务。比如一个关于灭火器的会议,对专业术语要求很高,如果你没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就不应该接下这个任务。要接有把握的工作。因此保密、中立和专业能力,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原则。
姚:是的,为专门技术领域的会议会议提供同传服务,确实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并且需要在领域内有一定经验。
Keating:对,专业会议的准备不可或缺。今天我们有互联网,获取资料非常方便,译员也可以自己做些调查研究,确保自己有材料可借鉴,可以胜任工作。作为译员我们是相当幸运的,有很多机会去了解各方面信息。
姚:那么,您有没有关于译员在中立原则方面遇到问题的案例呢?或者在何种情况下中立性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Keating:有关中立性,最棘手的情况就是译员的家人卷入翻译活动中。过去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让子女为父母做翻译。又比如在商业场合,译员与交易的其中一方有私交。在为家人进行翻译时,或出现利益冲突时,或认识交易一方时,译员可能会觉得很难保持中立。有一家机构就曾经想利用我的译员身份,让我给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译员必须分清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区别。在正式场合,比如法庭上,不能请妻子为丈夫翻译;如果一对夫妻协议离婚,其中一方想得到孩子的抚养权,那么不能让孩子为其父母翻译,因为涉及利益冲突。这些就是可能出现中立性问题的场合。
二、口译学习
姚:我们的学生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感到同时学习笔译和口译有些吃力,既要完成大量笔译作业,又要挤时间磨练口译技巧,而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两年,总觉得不够用。您觉得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是应该将口笔译完全分开,还是同时进行呢?
Keating:我之前没有思考过类似问题,不过口笔译所需要的技巧确实很不一样。我自己也读了翻译硕士,我们是先学习笔译,直到第二年再学习同声传译。第一年的课程主要是笔译、视译和交替传译,以及关于翻译职业和伦理的课程。不过口笔译都是需要技巧的,而技巧需要学习和不断磨练,直到自己足以成为一名职业译员,被市场所接纳。学习时间确实很短,所以只能进行高强度训练。和运动员和演奏家一样,译员首先学习技巧,然后就是大量练习,没有别的成功途径。
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喜欢口译还是笔译,这样的话就最好同时开设口笔译课程,让学生都尝试一下,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实际上,译员经常是口笔译兼做的,不太可能专攻一项,因为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很多优秀译员口笔译都做得很好。最重要的还是要足够专业,我常说翻译这个职业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未来某一天,如果行业不景气了,我们也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因为客户看中的是我们作为口笔译员的能力,他们期望我们有扎实的翻译基本功。
三、人工智能
姚:我们有不少学生很担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因为中国有不少企业都在进行相关研发,并且宣称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译员。我也建议他们变得足够专业,磨练好翻译技巧,这样万一真的要被机器取代,也会是最后被取代的那一批人。
Keating:是的,我也非常关注人工智能,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正是20岁左右,我很关心他们的未来发展。之前我读到一本关于年轻人就业形势的书,上面提到现在这一批大学毕业生在未来会平均先后从事三份工作,或者说三种职业生涯。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我还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说未来60%-70%的新工作至今尚未出现,而在10年内这些新工作将会取代旧的工作岗位。世界在不停地发生变革,新的工作机会将层出不穷。
对于那些能够完整、准确进行翻译的多语人才,我认为是肯定能在未来的工作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即便某些形式的口笔译工作将会消失,但人们一定还是需要以新的形式进行沟通,有时是用人工智能辅助沟通。比如服务业中,人们会用智能手机进行简单的句子翻译,用它问路、找厕所和超市、讨价还价等等。虽然形式变了,但人们对翻译的需求并未消失。在中国,人们办业务时一般面对的是人类业务员,但在许多欧美国家,自助业务正在兴起。比如过海关的时候,是机器扫描你的护照,采集你的相片,然后电子闸门放你通过;乘飞机的时候,过去是在人工柜台值机并托运行李,现在完全可以在机器上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完全是自助服务。所以科技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但我相信新的工作机会也会不断出现的。
姚:所以你对未来是很乐观的。
Keating:对,我的原则是“按最好情况设想,按最坏情况准备”,以求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这也是我想对其他译员说的,我们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必须永远抱有求知欲,对周围的变化保持警惕,并且持续思考如何更新我们掌握的技能,使之适应环境发展。
姚:我有一个已毕业的学生,他对人工智能非常关注。他曾问我,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不是10年后人工智能就能替代翻译的工作,他会不会因此失业。我当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他,但今天听了您的观点,我觉得他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Keating:我在讲座中提到过,在保密性质极强的工作中,人们并不倾向于使用人工智能。例如,在有些国际组织会议中会设置一个特殊的译员工作间,里面是不允许访问互联网的。译员不能将自己的手机带入。他们可以使用电脑,但访问互联网是被绝对禁止的,因为他们处理的是机密文件,这些信息决不能外传。所以在保密工作中,我相信人类译员仍会持续发挥作用。但在非保密领域,由于很多人说10年内5G将会遍布全球,我猜想到那时可能互联网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人们可以得到任何他们想得到的非保密信息。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语言间的不平等性。比如说,北外一些学生在学习阿尔巴尼亚语,主攻阿尔巴尼亚语到汉语的翻译。我们经常会有英语到汉语和英语到阿尔巴尼亚语的翻译需求,但阿尔巴尼亚语到汉语的翻译需求显然小得多,或许在未来这种情况会出现改善。我们也做过一些实验,比较机器翻译和人类译员的译文质量,发现机器常常出现句子缺漏,用语也不大自然,译出的文件不能满足政府间讨论的需要。但我仍然坚持译员不能骄傲自满,要永远保持警惕,关注时代的发展,思考应该怎样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或许人工智能够快速地翻译网页内容,但决定什么样的文章配什么样的图片,这样的工作是机器无法完成的。机器也许可以帮我们生成文章,但有关网页的整体布局设计,以及图片和文字的搭配工作,我认为还是需要由多语人才承担。现在人们对多语网站的需求越来越大,多语人才一定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姚:在如何适应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方面,您对我们的学生有哪些建议呢?您认为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
Keating:首先我想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一句话:“幸运其实就是‘充分准备’和‘机遇’的结合。”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机会,作为译员,如果我们做好准备,保持求知欲,努力获取新信息,就能够抓住机会,并延伸出无限发展可能。这句名言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常对年轻人说的话。在我做讲座或者受邀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时,常有人问我在联合国工作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我总是回答:“不只是在联合国,我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有求知欲、思想开明和随时做好准备。”如果面对一个新鲜事物,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比如有人讲了一些有关历史或者科技的事情,你从未听说过,那么最好立刻去查一查。尤其在今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手机上获取大量数据。
能够持续抱有求知欲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我决定让自己每年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不用达到专业水准,但要逼迫自己去学习新东西。比如3年前我学会了如何做园艺,前年我学了如何编织,未来我还考虑再学一门新的语言,或者一种新的运动,或者尝试绘画。重点不是学什么,而是“不断学习”这个过程,慢慢的,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从而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四、语言服务
姚:“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这个概念现在在中国很流行,因为人们认为“翻译”一词已经不足以涵盖相关工作的全部。语言服务有时还包含本地化等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工作。您在讲座中也多次提到这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服务?它和传统的口笔译工作有什么不同?
Keating:在联合国,我们设置了会议管理部、翻译服务部、中央筹划部等部门,我所在的是语言服务部。我和同事们提供笔译服务,但我们也做编辑、校对、印刷排版、术语归纳、参考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涵盖联合国全部6种官方语言,所以我们被划为“语言服务部”。我们不做本地化工作,因为工程量太大。举例来说,我们要把一份英文文件翻译成阿拉伯语,但讲阿拉伯语的国家有很多,各自有其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那么采用中立的、外交式的语言进行翻译是最方便的做法。昨天有一位女同学问我为什么联合国文件中的汉语和我们在互联网上见到的汉语风格完全不同,原因就是联合国文件是给外交官看的,而网络上的文件则面向普罗大众。但是本地化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回顾历史,20年多前当我从学校毕业时,本地化才刚刚起步,而现在它已经是一个成熟、庞大的产业了。本地化旨在让语言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我认为这个产业存在很多发展机遇。总而言之,语言服务是比单纯翻译范围更广的一个概念。
五、翻译项目管理
姚:我知道您曾任粮农组织口译部门负责人,而如今您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任笔译司司长,管理着300多名员工。根据您的工作经历,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翻译团队呢?其负责人需要拥有怎样的能力?现在中国有一些高校新开设了“翻译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向学生介绍如何协调好团队内的各位译员,以及如何管理好大型翻译项目。
Keating:在粮农组织时,我的团队规模比较小,大概只有8到10名成员,包括口译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因为我们并不是每天都有会议要翻译,因此有需要时我们往往会找一些自由译员为我们工作。如果雇佣自由译员,一定要记住提前告诉他们会议的主题,给他们提供相关材料以供参考。同时,要保证他们的团队和我们能够和谐相处,在一些原则上达成共识,比如要准时到达会场,在同传箱里不要发出噪音干扰搭档等等。这些注意事项必须提前强调,因为人们一旦工作起来常常会忘掉。除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要反复对日程、计划和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协商。有时候可能有五六个会议在同一时间召开,但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刻不同,那么在安排译员工作时必须高效,同时考虑到工作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管理口译员时的情况。
来到日内瓦后,我管理的译员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他们都是联合国内部译员,那么就需要考虑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确保我能给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让他们持续学习。持续学习对于译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常常涉及一些最新的议题和前沿领域。此外,联合国的笔译员可能会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经常更换工作地点,但有的同事可能偏向于在一个地方定居,可能他一生都为某个办事处工作。如此一来,他可能十几年里一直和同样的人分享一间办公室,那么我就必须确保他们之间相处融洽,毕竟他白天和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所以在管理译员时需要考虑到人际关系。此外,我还要让他们保持工作动力,不会厌倦自己的工作,不会时间一长就骄傲自满,而是一直比较活跃,维持自己的巅峰表现。这就是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的不同感受。不过我的工作是从宏观上统筹整个翻译项目,所以我会有几个信赖的副手,他们分管一些具体的工作,确保项目运转正常。我更多的是在管理这些副手,再让他们公平、高效地管理自己负责的部门,争取在业绩评估中有出色表现。
姚:那么,在在联合国你们是怎样进行业绩评估的?
Keating:我们每年都要评估业绩,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比如说,秘书长考察副秘书长的工作,副秘书长考察我的上司,我的上司考察我的语言服务计划完成情况,我则考察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他们又去评估具体的译员有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我们每年先做工作计划,然后有中期检查,年底则会接受业绩评估。
姚:好的,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